尊敬的各位同仁:
今天的例会,我想用三个关键词与大家交流——“看见”“突破”和“温度”。这三个词既是对过去两个月教育教学工作的总结,也是对未来工作的期待。
一、看见:在平凡中寻找微光
最近,我常在校园里看到这样的画面:
早读前,张老师带着学生在走廊朗读英语,用“碎片时间”强化口语;
午休时,李老师在办公室给基础薄弱的学生单独批改作文,逐句标注修改建议;
教研会上,物理组集体研讨如何用“家庭实验视频”替代传统作业,点燃学生兴趣。
这些细节让我深刻感受到:教育的美好,藏在我们每一天的坚守里。
过去两个月,我们的集体智慧结出硕果:初二年级推行“分层走班制”后,数学平均分提升5.2分,学困生作业提交率从67%升至89%;语文组研发的《新闻时事思辨课》入选市级特色课程案例库;7名青年教师在校级“三字一话”基本功大赛中脱颖而出。
成绩属于过去,但经验值得传承。** 请各教研组在本周五前提交一份“教育教学微创新案例”,学校将汇编成册供全员学习。
二、突破:向教学深水区迈进
在最近的推门听课和学生问卷中,我们也发现三个亟待解决的共性问题:
1. “课堂沉默症”:部分课堂教师提问后冷场超15秒,学生主动发言率不足30%;
2. “作业同质化”:同一班级学生作业错误雷同率高达45%,分层设计尚未落实;
3. “教研悬浮化”:38%的教师认为教研活动“重形式轻实操”。
对此,我们下阶段将采取三项行动:
行动一:打造“思维沸腾”课堂。推行“3分钟候课制”:课前3分钟进班,用趣味问题/短视频激活学生思维; 设计“沉默逃生机制”:当课堂冷场时,启动“小组救援”“观点漂流瓶”等互动工具包(教学处下周培训具体方法)。
行动二:作业革命2.0。基础作业实行“A/B套餐制”,拓展作业推出“学科盲盒”(学生随机抽取实践任务); 建立“作业会诊制度”:每月抽取5个班级的作业,学科组联合诊断设计质量。
行动三:教研下沉计划。教研主题必须来自“真问题”:如“如何让文言文教学对接短视频时代的学生认知”; 每次教研需产出“三个一”:一份可复用的教学设计模板、一个典型学生案例解决方案、一份5分钟微讲座PPT。
三、温度:做学生心灵的摆渡人
最近收到一封家长的来信让我深思:“孩子说,每天最期待的是王老师笑着喊他名字的样子。” 这提醒我们: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,更是生命的彼此照亮。
在此倡议三项“暖心工程”:
1. “5分钟倾听计划”:每天随机选择1名学生进行非学术交流(兴趣爱好、烦恼等),记录在《师生对话本》;
2. “错误变资源行动”:批改作业时用“?”替代“×”,在典型错题旁手写鼓励语;
3. “教室第三空间”:在班级角落设置“情绪补给站”(便签纸、解压玩具、励志小书),让教育更有弹性。
最后,分享一句话与大家共勉:
“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,而是点燃一把火。当我们自己保持燃烧的状态,学生自会追光而行。”
学校将为每位教师提供三把“燃料”:
资源包:采购“国家中小学智慧平台”VIP账号,开放校本资源库;
成长梯:10月起选派骨干教师参加“跨省名校跟岗计划”;
减压阀:每月最后一周的周四设为“无会议日”,保障教师专注教学。
教育的路上,我们互为灯塔。 期待下次例会时,能听到更多属于我们的温暖故事。
谢谢大家!